媒体报道
新华网:小汤山医院更名 康复医疗项目拟扩大医
北京市卫生局昨天(5日)发布消息,北京小汤山医院正式更名为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这是本市医改启动后,首家三级综合医院转型为三级康复型医院。这意味着本市急慢病患者分治医疗体系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医院服务对象从急重病转为慢病
针对转型后小汤山医院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副院长梁英介绍,主要是医院性质发生了变化,业务范围、工作内容随之发生转变。“原来我们作为综合医院的定位是区域医疗中心,”她说,“主要治疗急难危重症病人,转型为康复院后,我们的服务对象是疾病急性期过后、手术治疗平稳后的恢复期患者。”同时医院还保留二级医院规模的常见门诊,如内科、外科、口腔科、眼科等,可为住院期间的康复病人提供基本治疗。
■将与全市大医院建立转诊机制
对于如何将大病恢复期的患者顺利转诊到小汤山康复医院继续康复,梁英表示,近期市医管局将组织小汤山医院与全市大型三甲医院一起协商转诊机制,建立急慢病患者分治医疗体系。“也就是患者在病情急重的时候在大医院治疗、手术,病情稳定后住进康复医院接受康复治疗。”梁英说。据统计,目前有80%的病人在疾病急性期过后只能回家养病,得不到正确的康复指导。梁英指出,康复医学属于第四医学,是疾病急性期后治疗的关键环节,可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如脑血管患者、冠心病患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癌症放化疗患者等,都需要正规的康复治疗。
■大量引进康复师和康复护士
医院转型后,人才结构也会发生变化。目前小汤山康复医院有100张康复床、30多名康复护士、36名康复治疗师、20余名康复医师,但从未来医院发展规模来看,还远远不够。据了解,小汤山医院转型为康复型专科医院后,将加大康复病房建设。副院长梁英介绍,在未来5到10年,小汤山康复医院将拥有康复床位1000张,需要康复护士300多名,康复医师200余名,以及康复高端人才,医院的人员配比将达到每10张床配备4名康复治疗师、3名康复护士、2名康复医师。然而目前,本市康复医疗建设规模还远远不够,按照本市“十二五医疗事业发展规划”要求,城市人口中每千人口应配备0.5张康复护理床,这意味着北京应该具有1万张康复护理床才能满足患者需求,但是现在北京只有康复护理床1000多张。
■康复医疗项目医保范围有望扩大
据了解,医保范围小、收费偏低是目前康复医院发展的最大瓶颈。小汤山医院现有的康复治疗项目中有一部分尚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内,比如康复评定、水疗项目等。
另外,物理治疗、中医治疗等项目收费偏低,比如与康复治疗密切相关的针灸,不论几针,每次只收费4元。记者从市医管局了解到,北京小汤山康复院的收费标准、报销标准,市医管局正在与物价部门和社保部门申报协商;医保政策、财政拨款等方面也还在最后商榷当中,争取扩大康复医疗项目医保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