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汤山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宣教

健康科普

小心食物不耐受

发布时间:2013-03-26
字号: + - 14

  李先生近20年来一直患有鼻炎,并不时地发作,非常痛苦,做了许多检测未找到病因。后来在一次体检中发现,他对虾、蟹、大米、猪肉等不耐受,调整饮食6个月后,症状没再发生。其实,像李先生这样,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导致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故而出现慢性症状,甚至是严重的不良反应,这类现象医学上称之为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与食物过敏有什么区别?


  食物不耐受是由于机体不能充分地消化食物大分子而引发的抵抗性反应。食物不耐受起病较为隐匿,病程也较长,较难发现病因,但通过调节饮食多可改善症状。而食物过敏是一种速发的超敏反应,多在进食相关食物后几分钟内发生,通常人们易于发现该种食物而予以长期忌食。有调查显示,人群中有高达45%的人对某些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耐受。


  哪些情况应该查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的影响可遍及全身各系统,诸如此类的症状或疾病往往对病人的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最常见的症状即胃肠道和皮肤的症状,如腹痛、腹泻、口臭、口腔溃疡、荨麻疹、痤疮等,也是人们通常容易注意到的症状。其次还表现有精神系统症状,如焦虑、忧郁等;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等;呼吸系统症状,如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鼻炎等;肌肉骨骼症状等。较少见的还有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如高血压、心律不齐等。其他还有高血糖、肥胖、易疲劳等。所以长期有上述症状而又找不到原因的慢性疾病患者可以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查。


  查出食物不耐受该怎么办?


  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中会对不耐受食物进行分级:禁食、轮替(间隔一段时间食用)、安全。但禁食并非意味着终身远离不耐受的美食。只要根据检测结果调整饮食数月之后(约6个月),症状明显改善,“忌食”的不耐受食物可以尝试少量地引入食谱。每种需要重新纳入的食物之间应间隔至少一周,在尝试纳入期间,对各种症状要密切关注。 在同类产品中,若一种食物存在不耐受,那么对同一科目的其他食物产生相似反应的风险就会增加。如忌食的是奶制品,那么活性酸奶作为重新纳入的检测品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5天以上都没有相关症状出现再尝试牛奶的摄入。文/冯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