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人民网:北京小汤山医院:“康复管理模式”让患者及早回归社会
近日,北京小汤山医院院长平昭和综合内科护士长张燕超做客“2015北京护理文化周系列访谈”。平昭表示,疾病治疗和康复治疗缺一不可,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治疗,有助患者尽早回归工作岗位和社会。
“温泉资源”成特色 “双向就诊”增效率
平昭介绍说,小汤山医院在2011年将健康管理植入康复医学,形成独具特色的“小汤山康复管理模式”。从2012年开始转型为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相结合,康复治疗为主的三级甲等康复医院。
转型后,医院重点发展康复医疗,主要集中在中枢与周围神经损伤、骨与骨关节疾病、慢性病的临床治疗与康复,形成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糖尿病、运动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康复为特色的康复治疗。从治疗手法上也有新突破,除了传统中医的按摩、针灸、推拿、蜡疗等治疗方法外,还利用医院的特色资源——温泉,帮助类风湿患者、皮肤病患者更好地治疗。另外,小汤山医院采用多元化的康复治疗手段,增加了机器人等多种器械帮助患者康复治疗。
平昭指出,小汤山医院积极参与北京市“三级康复网络”建设,搭建双向康复转诊平台,目前已经和北京友谊医院开展合作,友谊医院治疗后的一些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到小汤山医院来康复治疗。友谊医院医生会定期来看望这些患者,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决定是否需要转回友谊医院接受急性疾病治疗。平昭表示,双向转诊就是力求实现合理诊治,帮助患者赢取最佳康复时机,有效提高康复效率。未来,小汤山医院将与其他市属医院集团建立双向转诊平台,合理利用康复资源,让更多处于亚急性期、恢复期的患者,可以 转至小汤山医院得到更好的康复治疗。
“植物人”康复出院表明“康复治疗”尤为重要
平昭坦言,目前有许多脑血管意外、脑瘤术后,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对康复医学知识了解匮乏。有些患者治疗结束后,要么在综合医院等待恢复,造成了“压床”现象;要么在急性期过后出院,回家后康复效果不理想,导致错失最佳的康复治疗机会,这对患者个人的生活质量和重新回归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
他介绍,其实从康复医学角度来看,应该把疾病治疗和康复治疗等同看待,我们有责任向群众推广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四、五年前医院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脑血管疾病患者术后靠自己恢复,只有6%的患者可以恢复正常。如果把专门康复加进去,患者从急诊被抢救下来之后,生命体征平稳后,被转到康复医院,在康复医生的帮助下,科学的、有效地恢复受损的各项功能障碍,最终有60%-70%的患者能恢复,重新回归工作岗位和社会中。
张燕超也指出,在医院康复护理中,曾经遇到被三级医院“宣判死刑”的患者,来到小汤山医院时已经是植物人状态。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后,患者奇迹般的恢复了意识,并且是坐着轮椅出院了,这让综合性医院专家都感觉惊讶。她同时提醒:“一些脑血管病人,病情稳定后一定要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最佳康复期是半年之内,如果超过了半年,那恢复就不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