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
【汤医科普】中医解锁小儿保健密码——小儿的生理特点
“我家孩子不爱吃饭,不好好吃饭”“我觉得我家孩子吃得太少了,每次都要追着喂”。带宝宝来看病,家属穿半袖,孩子包得像“粽子”。总觉得孩子饿着,营养跟不上,不长肉不长个,孩子穿得少,会冻着。但是宝宝们真的像家长认为的如此“脆弱”吗?小儿自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各种生理功能都处于尚未成熟状态,随着年龄增长,才逐渐趋于完善。了解小儿病理生理特点,对小儿生长发育及疾病预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儿基本生理特点——“体禀少阳”;其核心为强调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具体表现在脏腑娇嫩,形气末充;生机旺盛,发育迅速。
小儿生理特点之一
——脏腑娇嫩,形气末充
其中“脏腑”即指五脏六腑;“娇”即娇气,不耐寒暑;“嫩”即嫩弱;“形”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肌肉、气血津液等;“气”即生理功能活动。具体表现为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筋骨未坚,内脏精气不足,卫外机能未固,阴阳两气均属不足。脏腑娇嫩,虽五脏六腑形气皆属不足,但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明代万全在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启发下,进一步提出了“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之著名的“三有余,四不足”理论。
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气血、营卫来源,肌肉丰富、肢体健壮等皆与脾的关系密切。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生长旺盛,对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需求较成人相对为多,但小儿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健旺,所以相对的感到“脾常不足”,饮食稍增,即易引起运化功能失常故临床上常见到婴幼儿食滞、积、呕吐、腹泻等症。
肾常虚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关系到人的禀赋体质与成长,各脏之阴取之于肾阴的滋润,各脏之阳依赖于肾阳之温养。小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以及骨髓、脑髓、发、耳、齿等的正常发育和功能都与肾脏关系密切。小儿肾气未盛,所以“肾常虚”。
肺常不足
肺主一身之气,称为娇脏,外合皮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脾生肉,肉生”,小儿健壮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脾胃健旺,则肺卫自固。小儿脾常不足脾虚则肺气亦弱,肺气弱则卫外功能不固,外邪容易乘虚而入。
婴幼儿易患呼吸道感染,约占儿科门诊量的70%以上,营养不良、体质弱的婴幼儿更为明显,常可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
“肝常有余”及“心常有余”
所谓“肝常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盛”,主要是指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升发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心常有余”,同样不是指“心火亢盛”,而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当然,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嫩,精气未充,感邪后易化热化火,引动肝风,以及由于肾阴不足,心火易炎,此乃“肝常有余”“心常有余”的另一含义。
小儿生理特点之二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其中“生机”是指生命力,活力。“生机蓬勃”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迅速地、不断地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温病条辨·解儿难》“古称小儿纯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纯阳”学说高度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小儿机体也正是由于这种阳气旺盛的生理过程,才能使小儿以成人无法比拟的生长速度发育成长。
作者简介
北京儿童医院小汤山诊疗中心
主治医师
王营营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医学硕士,擅长小儿发热、咳嗽等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和腹泻、腹痛、便秘、消化不良等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及小儿推拿。
出诊科室:
儿科门诊
科室联系电话:
61789927
下一篇: 【汤医科普】颈椎病的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