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汤山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文化 >>爱教基地

援建文化

北京小汤山医院悠久的援建文化

字号: + - 14

1965年8月至1978年6月,疗养院先后派出13批共176人次的巡回医疗队,深入下庄、兴寿、百善、小汤山公社等农村为农民服务。1971年在下庄公社建立了战备医疗点,建成战备医疗用房12间。农村卫生工作队长驻下庄公社,队员长期保持在10余人,最多时达到14人。下庄公社地处深山,冬季夜间出急诊,队员们要手持镰刀,村里的民兵还要半路接应,以防野狼出没。遇到恶劣天气,急重病人无法转运,医疗队员就在煤油灯下,在老乡的炕头上做手术。

1 (1).jpg

(深入下庄山区为农民送医送药 1975年)

1970年6月至1977年6月,孔贵、冯长印、王少琴、桑长利、楼裕根、杨西辰等22名医护人员和行政干部参加支援西北地区巡回医疗队,先后分七批(每批一年)赴甘肃酒泉、张掖、武威等河西走廊地区。在高海拔、戈壁滩、涝洼水、青稞面的恶劣环境和艰苦条件下,为当地回、藏、汉各族农牧民看病治病,宣传卫生科学知识,改善环境卫生面貌,开展计划生育。

1 (2).jpg

(我院援外医疗队队员在几内亚农村巡回医疗 1968年)

 援外医疗是小汤山医院的光荣传统。1968年11月,刘玉田、李风英、郭录生、孙秀坤、王同江、王淑兰、赵洪林、田祥生、邵连学、滕惠珍、周有令、滕彦风、史会洛、赵淑经、李化鹏及爱人(爱人是外单位职工)等八对夫妇和周淑明、刘庆珍等同志赴桂林南溪山医院参加援越医疗工作长达八年,直到越南抗美救国斗争取得完全胜利,才于1976年返回北京。

从1968年至1984年,先后派出医疗队员14人次参加了9批中国援非医疗队,其中赴几内亚12人次,赴上沃尔特2人次。参加医疗队的医务人员有:苏力(1968-1970)、崔珩(1970-1972、1982-1984)、陈乾玉(1973-1975、1978-1980、1983-1984)、陈玉岭(1975-1977、1981-1983),还有干部皮德(1974-1976)、司机左增林、厨师冯如、沈香令、孙秉海、郑由满。崔珩、皮德两位同志分别担任了中国医疗队队长。

几内亚政局动荡,经济落后,人民贫困,疾病流行,药械缺乏,医疗队员在十分艰苦和极其危险的环境中为贫苦农民巡诊义诊。1984年,几内亚闹副霍乱,队长崔珩和队员们自制葡萄糖盐水,在自己身上反复做实验,终于实验成功并使疫情得到及时控制。针灸医师陈乾玉三次远赴非洲,时间长达5年,每年治疗量达到三万余例。他还开办学习班,为几内亚培养了第一代针灸医生。1984年获几内亚总统亲自接见。

1971年11月22日深夜,葡萄牙雇佣军突然入侵几内亚首都克纳克里,与政府军展开激战,一时到处枪炮轰鸣,正在宿舍休息的医疗队接到中国卫生部命令“全力抢救几内亚伤员”,司机左增林立即启动汽车,拉着医疗队在枪林弹雨中冲过敌人两道封锁线,赶到医院抢救几内亚伤兵,直到天亮。

新时代医务人员也积极发扬老一辈光荣传统,2020年12月到2021年1月,在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的情况下,王一书、郭志刚参加了援助阿塞拜疆及吉尔吉斯坦专项任务医疗队;陆通、朱军参加了援助墨西哥、委内瑞拉、古巴、多米尼加专项任务医疗队,为中国驻上述国家的大使馆人员评估注射疫苗风险、接种疫苗及处置注射后出现的任何不适症状。4名同志不辱使命,圆满完成援外医疗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