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疗愈
【媒体报道】健康报:探索中华传统服饰中的疗愈密码
本报记者 郭蕾 通讯员 仲欣 赵润栓
近日,北京小汤山医院举办“衣脉相承,织锦愈心——中华文明中的疗愈密码”服饰美学艺术疗愈展览。医院的青年代表们化身古装模特,展示从秦汉至今的多套传统服饰。图为两位青年代表在舞台展示前,互相整理服饰。本报记者 郭蕾 摄
从新石器时代的骨针,到霓裳羽衣的金线;从《诗经》中的青青子衿,到《红楼梦》的缕金百蝶;从宋代反映理学“格物致知”精神的折枝花,到明代构建视觉官阶体系的禽兽纹样……近日,一场以“衣脉相承,织锦愈心——中华文明中的疗愈密码”为主题的服饰美学艺术疗愈展览在北京小汤山医院的“汤山书画院”举行,令人流连忘返。
此次展览分为服饰的历史变迁、色彩、纹样3个篇章,以中国传统服饰美学为载体,通过色彩的视觉冲击,融合历史学、艺术学、心理学与医学跨学科视角,构建出“可触摸的历史美学药房”。
服饰美学还能治病?答案是肯定的。在中医理论中,色彩与五行相对应,传统五色(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并通过与人体脏腑的关联,发挥独特的疗愈作用。例如,穿青色的衣服可舒缓情绪、减轻焦虑,赤色能振奋精神、激发活力,黄色有助于稳定情绪、增强自信,白色可净化心灵、缓解压力,黑色能滋养身心、促进睡眠。
在展厅中,北京小汤山医院党委书记张金霞与观展宾客交谈。为了配合展览主题,她特地搭配了一身橙色的中式旗袍,得体又雅致。“以前看中医,医生说我的脾比较虚弱。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喜欢橙色、棕黄色等鲜亮的颜色。这些颜色都属于黄色系,对应脾土。穿着黄色系的衣服,达到了振奋脾经的作用,我会感觉很舒服。同时,当我闻到入脾经的白术、山药、黄芪等中药的气味,也会觉得心情愉悦。”张金霞表示,“可以说,我本人就是艺术疗愈的受益者。”
张金霞指出,艺术疗愈是一种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帮助个体释放情感、调节心理状态的综合性心理治疗方法。临床实践证明,艺术疗愈可以起到很多药物不能达到的效果。
“我遇到过一名神经损伤患者,每天24小时疼痛难忍。但当他沉浸在各类画展中时,他就会短暂忘记疼痛。”张金霞介绍,在北京小汤山医院,有很多经历车祸、脑梗等术后创伤的患者,也有很多前来做健康体检的亚健康人群,同时,医务工作者也承受着很大的职业压力。“我希望通过艺术疗愈的方式,协助他们减轻病痛和压力,收获健康。”张金霞说。
此次展览不仅通过视觉展示传统五色的疗愈魅力,还结合触觉、听觉和亲身体验,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立体化的艺术疗愈空间。比如,观展者可以用手触摸传统服饰上的精美纹饰,感受其独特的质感与文化内涵;现场聆听与五行对应的音乐,来缓解心理压力、放松身心;还能体验传统手工织布,感受古老技艺的魅力。
在活动现场,北京小汤山医院工作人员还化身古装模特,展示从秦汉至今的11套传统服饰。工作人员李建伟身着粉色的明制马面裙,服饰前后素净如宣纸铺展,两侧百褶在行走时轻摇摆动,十分灵动美丽。“此次展览为我打开了古装造型的全新世界。”李建伟表示,“从前,我只是隔着电视屏幕,遥想传统服饰、造型之美。而这一次,我真实触碰到服饰的纹理,看到了镜中化着精致古韵妆容的自己,心情顿时放松,疲惫感也消失了。”
据了解,自2024年起,北京小汤山医院开展艺术疗愈实践探索,至今已服务院内患者、职工近3000人次。
下一篇: 【汤医新闻】墨痕疗语:心理疗愈的艺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