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知识
【康复园地】神奇五官望诊之眼诊篇
望诊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眼目诊断是望诊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内科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理论多源于《黄帝内经》,从《内经》在五官中的记载来看,其对于眼目的叙述为最多,说明了《内经》对“五臟六腑之精气,皆上注於目而为之精”的眼目部分的重视。眼目与人体关系密切,经络、脏腑均与眼目相映。《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注于目而为之精。”可见眼睛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
眼诊是审察眼睛的形态、颜色来判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可以从其变化诊断出正邪的盛衰、病邪的部位、病势的进退及治疗得当与否。其方法简言之,从较大处着眼望神情、望色泽、望形态、望病重病愈、望血、涕、泪,甚则望生死交关。古代就有五轮归属五脏的方法,具体是风轮属肝,气轮属肺,肉轮属脾,血轮属心,水轮属肾。某一脏有病必发于某轮,借此而诊断疾病之部位。亦可将球结膜分为相等的八个经区进行观察,每个经区所代表的脏腑如下:
图1 眼球经区划分图(引自网络)
眼诊的具体方法,首先是望神,有神即是得神,表现为两眼灵活,明亮有神,鉴识精明,反应灵敏,说明患者正气未伤,预后良好;反之即是无神,表现为目光晦暗,瞳仁呆滞,反应迟钝,说明正气已伤,预后不良。经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藏于心,外候在目”。借此可推知病情的轻重、正邪的盛衰和预后的吉凶。
其次是观察眼睛血管形状、颜色的变化。
一是观察血管形状变化:
(1)血管根部粗大甚至象树枝似的分叉,多由血瘀所致。上部的血管根部在上,多发生在瞳仁水平线以上;下部血管根部在下,多发生在瞳仁水平线的下部;(2)血管曲张甚至怒张,亦多属血瘀证;(3)血管隆起如垄,常见六腑病变。如发生左眼大肠区,多属痔漏或肛门病;发生在右眼小肠区,多属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瘀血凝集成模糊小片,多发生于肝、胆、下焦三区;(5)延长的血管末端悬垂如露水珠状,多见于虫积或瘀血患者。
二是观察血管颜色的变化:
(1)颜色浅淡为虚证或寒证;(2)鲜红色多属新发实热证;(3)紫红色为热盛,红中带黑为新病转热;(4)暗灰色为陈旧性病灶;(5)深红色为病势加重;(6)红中带黄为病势减轻;(7)淡黄色为胃气将复,疾病将愈。
三是辨传变顺逆:
如某经区的血管延伸至其他经区,而且原发经区血管颜色深重,为邪传它经,原发经之病仍重。反之为不传,原发经的症状已逐渐减退。
另外,从眼睛颜色的变化也可判断疾病。如巩膜发黄,则是黄疸;巩膜蓝斑,面部白斑,可测知是蛔虫证;两毗红赤,为心火上炎;两眼红肿,多为肝火上炎;上眼睑色青为脾虚;下眼睑色青为胃寒等。
眼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泌尿系统中的大多数疾病,以及胃病、胆囊炎、胆道蛔虫、肝炎、消化不良、肛门疾病、腰腿疼痛、头面五官疾患等疾病。眼诊是四诊中的一个方面,在临证时还须四诊合参,综合其它病情资料和检查方法,方可得出准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王俊清.眼诊的临床意义浅谈[J].陕西中医,1987,(02):95.
[2]彭静山.眼诊与眼针[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2.(04):27-29
作者简介
中西医结合康复科 孙洁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小汤山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科主任,临床擅长中西医结合神经康复、骨与关节康复以及胃肠康复。
出诊科室:中西医结合康复科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上一篇: 安宁疗护——让临终患者安详地逝去,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下一篇: 临终需要关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