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食品安全宣传周】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1、如果一个人感染食源性疾病,是不是很快就会出现症状呢?
这个问题我们也常见,消费者也非常关注,到底我们吃完之后什么时候会产生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呢?常见的细菌和病毒等感染性食源性疾病的潜伏期,也就是老百姓通常称为从食入食品到出现恶心、呕吐或者腹泻这些消化道症状的时间,这个范围要根据病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通常是在食入食品2小时~8小时后出现症状。如我们误食了猪甲状腺、肾上腺和含毒的鱼类这些动物性食物中毒或者误食农药、亚硝酸盐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通常发病会很快,一般潜伏期在数分钟到1小时内。此类中毒要及时就医,并对症治疗,包括停止食用可疑的食品,及时进行催吐、洗胃、灌肠,使用特效解毒剂等。
2、我们如何远离食源性疾病,预防措施有哪些呢?复杂吗?
消费者预防起来并不复杂,大家要牢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就可以保障食品安全,从而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这五要点分别是: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1)保持清洁是指蔬菜、水果、肉类等食品买回家之后,我们要先用流动水进行清洗。烹饪前、烹饪过程中接触到不洁物品后要洗手,烹饪结束之后也要洗手,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水彻底清洁我们的手。
(2)生熟分开是指将生的肉、禽、海产品与其他食物分开,单独存放;处理生食要用专用的刀具、案板,避免生熟食物相互接触,交叉污染。
(3)烧熟煮透是指尽量少吃凉拌菜;肉、禽、蛋和水产品类等食物的微生物污染风险通常较高,我们一定要记得烧熟煮透。
(4)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熟食在常温下放置不宜超过2小时,未吃完的食物要及时放入冰箱。冰箱取出的食物要彻底加热或者清洗干净后再食用。
(5)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原材料是指食材要干净。同时老百姓要注意,坚决不吃野味,不要食用未经检疫的活禽畜。从正规渠道购买食材,不吃我们平时很少食用或没有食用过的食品,避免出现食物过敏。做好的食物尽快食用,剩菜剩饭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不吃过期、变质的食物。此外,我们还要注意餐具卫生,养成用餐使用公勺公筷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