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汤山医院

康复指导

类风湿性关节炎

浏览次数:
字号:+-14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全身性炎症疾患,以侵犯全身多个关节为主要特征,呈多发性对称性的慢性炎症,同时其他器官或组织也可受累。病因不明,但免疫因素起主要作用。发病年龄25-55岁,女性多于男性,多见于温带及寒带地区。

  临床表现:

  症状:类风湿性关节炎约75%累及多个关节,以手足部小关节最常受累,其次为大关节,少数为单关节或大小关节同时受累。关节的肿胀与疼痛是本病的主要表现,有晨僵现象,症状多呈短暂性发作,经过一段缓解期后又可复发。严重者症状呈持续性,关节活动受限或关节变形、强直。

  体征:关节隆起部位单个或多个数毫米至数厘米大小的类风湿结节,持续数月至数年。实验室检查,常有贫血,血沉加快,血清免疫蛋白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类风湿因子的滴度较高且80%呈阳性。X线检查,早期表现为关节周围组织的梭形肿胀与骨端部位的骨质疏松;后期关节软骨破坏、侵蚀、关节间隙狭窄、强直和畸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晨僵:关节内及其周围的晨僵在获得最大改善前持续≥1小时;

  ≥3处的关节炎:可观察到至少同时3处以上有软组织的肿胀或积液;

  手关节关节炎:在腕、掌指关节或近侧指间关节上至少有一个关节区肿胀;

  对称性关节炎:关节双侧同名关节同时受累;

  风湿结节:可观察到骨突起处、伸肌表面或近关节处的皮下结节;

  血清类风湿因子;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

  放射影像改变:破坏或不太模糊的骨局灶性脱钙

  注:七项标准中至少有4项,前四项必须持续6周以上。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应采取综合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和纠正关节畸形,增强体质和免疫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消炎痛、布洛芬等,能缓解疼痛、减轻多种致炎因子对组织的损害。可长期应用,但应注意防治胃肠道粘膜损害等副作用。

  免疫抑制疗法:通过抑制机体的细胞及体液免疫,使滑膜细胞浸润和骨质破坏减轻。如小剂量的甲氨蝶呤,每周5-10mg,可连续服用。

  康复及物理治疗:进行关节的活动训练及温泉、按摩等理疗对减轻症状和关节的功能恢复有利。

  对于所有的治疗方法来说,其目的是减轻疼痛、抑制炎症、防止骨的破坏,改善功能。欲达到此目标,需要将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注意休息(局部及全身)、适当的药物应用、教患者及家属做功能锻炼、积极参与配合理疗、作业等治疗、加强营养、注重心理与精神的支持治疗,保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独立性,达到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状态。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