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中医康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制在于:
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
二是药物透皮吸收后的药效作用。经络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在相应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可以刺激局部穴位,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调整相应脏腑的功能。针对不同疾病,选用不同的药物处方,药物成分透皮吸收,激发经气,从而可调整脏腑,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上,穴位贴敷疗法常被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三伏贴”、“三九贴”就是穴位贴敷的原理,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等。常用处方为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等,可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结、开窍通络。细辛还具免疫抑制作用,可使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减少抗原抗体反应,降低过敏发作机率,也减轻过敏症状。上述药物配制成膏药,贴敷于肺俞、膏肓、天突等穴位上,6~12小时后取下即可,每10天为一疗程。
穴位贴敷也有一定的禁忌,对于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皮肤为过敏体质者,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如贴后出现较大水泡,可先用消毒毫针将泡壁刺一针孔,放出泡液,再涂龙胆紫药水,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摩擦,防止感染。外敷治疗后皮肤可暂有色素沉着,一般会消退且不会留有疤痕。穴位贴敷疗法适应症广,作用直接,安全有效,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文/康复中心 陈婷婷